奶牛酮病的类型
Ⅰ型酮病主要发生于产后 3~6 周内,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奶牛产后摄入能量不足(干物质采食量不足或者饲料中能量不足)所引起。发生奶牛Ⅰ型酮病的奶牛肝脏机能正常,可将所产生的酮体转运出肝脏,供肝外组织使用,基本不会出现肝内再酯化作用。
Ⅰ型酮病的预后一般良好,比较容易治疗,只要为其提供足够的生糖先质(如丙二醇),以补充其缺失的葡萄糖,纠正能量负平衡,奶牛即可恢复正常。Ⅰ型酮病预防关键在于提高泌乳早期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。
Ⅱ型酮病一般多发于产后 1~2 周。发生Ⅱ型酮病的奶牛在产前就开始进行体脂动员,过度的体质动员造成肝脏脂肪浸润,影响糖异生。产前奶牛肥胖易发生Ⅱ型酮病,产前、产后立即转群,是Ⅱ型酮病发生的主要风险,产房空间不足也是主要风险。
脂肪肝影响肝细胞免疫功能,酮病和免疫抑制同时发生,表现为很多新生牛死于感染性疾病。同时,逆转脂肪肝恢复肝功能时间长且难度大,因此Ⅱ型酮病通常治疗效果不佳,持续1~3周。Ⅱ型酮病预防关键在于做好围产期奶牛的产前管理,包括营养管理和转群管理。
奶牛采食富含生酮先质——丁酸的饲料引发。
在制作青贮时水分含量较高,导致梭菌的大量生长,梭菌会将部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丁酸。大部分的丁酸吸收后会直接转变成BHBA,引发酮病。奶牛每天摄入 50g~100g丁酸即可能发生亚临床酮病,如果摄入超过 200g则可能发生临床性酮病。丁酸含量超过 2%的青贮不应该饲喂奶牛,尤其是围产期奶牛。
富丁酸青贮型酮病一般群发,某段时期内酮病呈爆发式出现时,建议首先检测青贮丁酸含量,一旦确认青贮有问题,应立即停止饲喂。